今天一大早,邻居家就闹腾上了,母亲的吼声和孩子的哭声响彻整栋楼。
“告诉你了多少遍,快点,快点,快点,就是不听!你再这么磨蹭今天别外出了!”
“一个鞋子穿这么久,我看你就是有意的!”
“吃早饭吃大半天,穿衣恨不能穿半小时,说了快迟到了,你还给我慢吞吞的……”
伴随电梯关门,母子两个的声音这才日渐远去,这场“闹剧”终于告一段落。
“被迫旁听”的我,除去感慨带娃不容易以外,对“催孩子”的可怕程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在这类密集催促的言语中,旁人尚且能感觉到巨大重压,孩子又会遭受什么样的伤害?
“要想毁掉一个孩子,就狠狠地催他。”
这句话从来不是开玩笑。
01
每一个慢性子孩子背后
都有个急父母
日常,“爱磨蹭”的孩子和“急性子”父母好像一直同时出现。
在急性子父母眼里,孩子的一举一动都透着“慢”。
吃饭时的发呆是磨蹭,走路时忽然的停顿是磨蹭,着装穿鞋的笨拙是磨蹭,时不时冒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也是磨蹭。
其实,与其说这“一快一慢”天生不合拍,不如说,急性子父母们无声无息被我们的“傲慢”蒙蔽了眼睛。
这种傲慢的本质,是自恋,是控制欲,也是不平等。
还记得杨烁父子上《父亲到哪里》时,杨烁对儿子“凶神恶煞”的样子被无数网友抨击。
孩子人小腿短,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得慢些。
他就恶狠狠地说:
再这么慢,立刻退回到起点重新走。
被父亲威胁之后,孩子的节奏颤颤巍巍的,速度未见提升多少,但脸上的神色却是充满惊恐和不安。
另一位湖南株洲的母亲就更“厉害”了。
她为了催孩子做作业,硬生生催断了我们的肋骨。
她坦言,自己催孩子学习已经成了家常便饭。
那天由于孩子只顾着打游戏,迟迟不愿开始做作业,她如平常一样边催促边唠叨。
没想到刚怒吼了一嗓子,身体一阵剧烈疼痛,急急忙忙进了医院才发现,肋骨骨折了。
回到家,孩子自然是被狠狠地教育了一通。
但,极少有人考虑,强势催娃的父母真的得偿所愿了吗?并没。
他们不只没能让娃顺利加迅速度,还会陷入“越催越慢”的怪圈。
法国儿童精神专家克里斯丁·弗拉维尼曾对此做过研究,她发现:
常常被爸爸妈妈催促的孩子,长大后要么成了“极度依靠型”,每件事不主动,全凭父母安排。
要么成了“极度反叛型”,专门和爸爸妈妈建议对着干。
这两类型型背后,暴露出孩子同一种态度:
非暴力不合作。
他们并不激烈反抗,只不过通过消极应付的方法,表达我们的不满。
图片来源:电视剧《小谢尔顿》
这种“你越催我,我越不想做”的心态一旦形成了习惯,孩子将彻底丧失生活与学习的主动性。
无声无息中,父母的催促、怒吼和嫌弃,成了刺向孩子的尖刀。
02
催孩子的后果原来这么可怕……
不久前,闺蜜和我抱怨儿子吃饭磨蹭。
她说儿子明明以前在婴幼儿园吃得好好的,这期间一直在家,一到吃饭就各种不配合,非得奶奶在屁股后面追着跑。
其中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:
“一顿饭大家估计要说几十次‘快点吃,饭菜要冷了’,真感觉自己生了个祖宗。”
图片来源:电视剧《天才保姆阿银》
我直接问她:“你们有没试过干脆就不催他,让他一个人吃?”
闺蜜迟疑了半天才回:
“大家追着喂,他都吃这么慢,如果让他一个人动手,速度慢不说,还要弄得到处都是,不是更麻烦了吗?”
这恰恰暴露了大部分父母“催孩子”的真实心理。
有时,孩子并非不会做一件事,更不是不想独立完成,但父母总是连机会都不给。
一通“催促+责怪”的冷水当头浇下来,硬生生把他们想尝试的念头都熄灭了。
心理学上有个定义叫“习得性无助”,说的正是这样的情况。
当一个人一直被否定、被觉得做不好一件事,久而久之,他就会真的陷入到自我怀疑之中:
反正我做不好的,那我干脆就不做吧。
非常显然,这与父母催促的初衷相背而行,但孩子却会把那些催促中说的气话当了真。
同时,“催孩子”还有一个隐性伤害:情绪失去控制。
回想一下,每当催孩子快点时,父母们的心理状况是什么样的?
肯定是急躁、不耐烦的,有时甚至伴着暴怒。
在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影响下,爸爸妈妈一方面会口不择言,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。
其次也会无声无息将焦虑与不安传递给孩子,加剧他们的拖拉。
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伊桑博士通过实验证实:
当人遭遇语言暴力时,大脑地区同样能感觉到痛觉,这种痛觉与肉体痛觉能达到几乎相同的级别。
另一项研究结果更触目惊心:
那些常常被吼叫、被痛骂的孩子,大脑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。
这种改变会干扰他们处置感觉信号,还会减少控制情绪的能力,甚至提升罹患抑郁症、焦虑症的概率。
孩子在听到那些催促和痛斥时,就算外表若无其事,但内心早已伤痕累累。
图片来源:电视剧《不完美的她》
当父母以为自己只不过习惯性地催孩子,是“为孩子好”,事实上却可能导致了没办法挽回的伤害。
03
与其催孩子,不如这么做
好孩子不是催出来的,更不是吼出来的。
与其喋喋不休地催促,不如记住这四个养育原则。
有时候,孩子还没有来得及对时间形成定义,就已经被贴上了“拖拉”的标签,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。
特别对于低龄孩子来讲,父母们第一要做的,是带领他们拥有空闲定义。
譬如认识钟表,认识时间的衡量方法和单位,等等。
当他们了解,长长的分针走一个数字是5分钟,细细的秒针走一圈是60秒,他们才能对时间渐渐打造感性的认识,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“守时”、“快与慢”的定义。
如此,当父母与孩子交流时,就不需要急吼吼地重复“快点快点”,而是用“还有十分钟就出发”,如此的表达更精确,也更理性。
孩子的天性是探索世界,不少在大人眼中平平无奇的生活琐事,在他们看来充满奇思妙想。
出于好奇,他们会停下来试图搞了解,不经意就成了“磨蹭”。
为人爸爸妈妈,大家要做的是引路人,而不是拦路虎。
假如孩子看上去磨蹭,其实是在察看新事物,适应新环境。
这个时候大家不如大方地给出更多时间,与他们一块交流,答疑解惑,给充足的时间,让他们有机会变快变熟练。
假如孩子的行为的确是惰性使然,那大家也不可以包庇姑息,要严肃地给孩子立下最基本的规矩和底线,防止“一懒毁所有”。
想让孩子加迅速度、提升效率,最好的方法是爸爸妈妈以身作则。
现代都市人常常自嘲“拖延症晚期”,能晚一分钟外出、晚一天提交工作任务都绝不提前。
如此的耳濡目染,非常难不让孩子遭到拖拉敷衍的负面影响。
不如化抽象为具体,当孩子做事拖拉的时候,明确告诉他们后果。
譬如:假如不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穿好衣服鞋子,你就不可以外出玩了。
平时多和孩子进行时间上的约定,并严格实行。
当整个家都处在有节律、有目的的生活环境之中,孩子自然也会学着专注、高效、不拖延。
养育孩子就是等待花开,而花开是需要时间的。
在这个过程中,大家精心呵护、按时浇灌,只为有朝1日,可爱的花骨朵会绽放,然后拥有我们的精彩。
龙应台曾在《孩子,你慢慢来》一书中写道:
我,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,
看着这个双眼清亮的孩子专心地做一件事。
是的,我想等上一辈子的时间,
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,
用他5岁的手指。
孩子,慢慢来,慢慢来....
她没催促,没暴怒,只不过静静地看着,为孩子的那份专注,她给出了最大的包容和耐心。
也恰恰是这份从容等候的心理,蕴藏着为人爸爸妈妈的大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