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案件】大一学生小吴通过校园布告栏上的中介广告找到一份抄写员的工作,千字150元。经联系需先交300元中介费,之后见了中介所说的王经理。王经理交给他一份千字左右的文稿,让他回去抄写50份,并需交500元的文稿押金。小吴单纯地想着押金终究会退,便如数上交。半月后小吴完成任务,却再也打不通中介和王经理的电话。
【说法】黑中介一般会通过互联网、纸质小广告等本钱较低的途径发布招聘信息,而招聘的职位总是是高收入低门槛,极具魅惑力。大学生面试时,一般都会被需要交纳押金和扣押有关身份证件等。
国内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:“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,不能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,不能需要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。”但大学生暑期打短工不是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,有了纠纷向劳动部门投诉时,劳动部门也没有办法。
因此,大学生暑期兼职时要选择“三证”齐全的合法职业介绍机构,合法的职介机构应当在显眼地方悬挂《职业介绍许可证》《营业执照》《收费许可证》。同时,如遇见不真实招工信息,强行扣押求职者财物等行为,求职者可直接向该机构所在区的劳动监察机构投诉或报警。
【案件】某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小梁面试一家英语培训机构暑期代课老师。入职时小梁提出签订劳动合同,但该培训机构以“在校大学生没办法签订劳动合同”为由拒签。对此知道不多的小梁知难而进,想着这么大一个机构,估计不会出问题,随即赞同。兼职期间小梁被培训机构里自爆的暖水瓶烫伤脚,培训机构却推诿责任,不予任何赔偿。
【说法】虽然大学生暑期打工不在劳动合同法的保护范畴之内,和用人单位没有劳动关系,但同样存在雇佣关系。一旦打工学生在打工期间合法权益遭到侵害,或导致别的人身伤害,仍可参照民法通则、合同法、侵权责任法等规定寻求法律救济。
大学生上岗前必须要跟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协议,协议内容包含薪资标准、劳动时间、工作职位、甲乙双方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等。假如企业因临时招工等缘由不愿签订协议,大学生必须要注意保留所有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的证据,如薪资单、工作服、上下班打卡记录,一旦发生纠纷,才有证据来维权。
另外,大学生外出打工最好结伴而行,同时要将打工地址告知父母、亲友。假如从事的工作具备危险性,还要看用人单位是不是投了意料之外伤害险等。
暑期兼职要提升警惕,看到轻松高薪的工作先在网上搜索,一样的骗局大概已经被揭秘。预防让人骗效果最好的渠道就是事前做足“功课”,掌握使用方法律来保护自己。